2020下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台州人事考试网提醒你关注台州教师资格信息:【2020下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2020下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证面试试题及答案【1月10日下午】
【来源于网络】
高中化学《烷烃》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提出问题】饱和烃的概念是什么?
【学生回答】碳原子之间都以碳碳单键结合成链状,剩余价键均与氢原子结合,使每个碳原子的化合价都达到“饱和”,这样的烃叫做饱和烃,也称为烷烃。
【教师引导】烷烃分子种类繁多,不同连接方式形成的分子结构不同,那这些不同结构的分子之间有怎样的关系呢?这节课一起学习“烷烃”。
环节二:新课教学
【教师引导】烷烃的化学性质与甲烷类似,通常较稳定,在空气中能点燃,光照下能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这些相似性的烷烃分子又怎样进行命名和区分呢?
【教师讲解】烷烃中最简单的是甲烷,其余随碳原子数的增加,依次为乙烷、丙烷、丁烷等。碳原子数在十以内时,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依次代表碳原子数,其后加“烷”字;碳原子数在十以上,以汉字数字代表,如“十一烷”。
【提出问题】请说出下列烷烃的名称?
CH3(CH2)8CH3 CH3(CH2)15CH3
【学生回答】癸烷和十七烷。
【提出问题】尝试写出从甲烷到癸烷的分子式,仔细观察烷烃的分子式,看烷烃分子中C原子和H原子数目有怎样的关系?
【学生回答】学生1:相邻烷烃分子在组成上均相差一个CH2原子团。比如乙烷和甲烷相差一个CH2原子团,丙烷和甲烷相差两个CH2原子团。
学生2:如果烷烃中的碳原子数为n,烷烃中的氢原子数就是2n+2。
【教师总结】因此烷烃分子的通式为CnH2n+2。像这种结构相似,在分子组成上相差一个或若干个CH2原子团的物质互称为同系物。因为他们的结构相似,所以同系物具有相似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不同。
【提出问题】大家知道烷烃分子就是甲烷分子中的H原子逐渐被C原子取代的过程。试着写出丙烷的结构式,当用C原子再去取代丙烷中的氢原子时,有哪些情况发生?
【教师引导】大家写出的分子结构式就是丁烷的结构式,丁烷中C原子取代氢原子的位置不同,导致形成的丁烷的结构不同,因此分子的性质就有差异,属于两种不同的化合物。分子里碳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的直链丁烷,称为正丁烷,分子里碳原子相互结合形成的带支链的丁烷,称为异丁烷。
【展示图片】观察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球棍模型也可知道,其原子的连接顺序不同,分子结构不同。
【提出问题】正丁烷和异丁烷在性质方面有哪些差异呢?结合表格3-2。归纳一下不同点。
【学生回答】由于分子的结构不同,导致正丁烷的熔沸点、密度要高于带有支链的异丁烷。
【教师总结】像这种化合物具有相同的分子式,但具有不同结构的现象称为同分异构现象。具有同分异构现象的化合物互称为同分异构体。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加,烷烃的同分异构体的数目也增加。例如,戊烷有3种、己烷有5种、庚烷有9种,而癸烷则有75种之多。同分异构现象的广泛存在是造成有机物种类繁多的重要原因之一。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出问题】正丁烷和异丁烷互为同分异构体的依据是什么?
【学生回答】分子式相同,都为C4H10,但分子式内C原子的连接方式不同。
【提出问题】分析、归纳以C为骨架的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回答】因为碳碳之间可以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碳碳之间可以成环、成链,使得有机化合物存在众多种类繁多的同分异构体。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学生总结归纳本节课所学主要知识,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概念,表述学习心得。
作业:画图表示4个C原子相连接的方式有哪几种?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烷烃的物理性质的递变规律是什么?
【参考答案】
随着碳原子数的增多:
烷烃的状态由气态逐渐变为固态,一般情况下n≤4的烷烃为气态;
熔沸点由低到高;
如果碳原子数相同,支链越多,沸点越低;
烷烃的密度逐渐增大,但大多小于水。
2.本节课是如何体现学生主体性的?
【参考答案】
在教学中,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引导着,起促进的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这样才能达到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在我的整个教学设计中,我都尽量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在课堂开始之初,先提问学生上节课所学的饱和烃概念,学生进行思考,回顾上节课所学内容,从而顺利的引入本节课的内容。紧接着,在讲解烷烃的命名时,教师给出学生几种烃类分子,让学生自己说出它们的名字,深化对命名的理解。在同系物概念的讲解时,学生自己写出烃类分子式,教师只要在这时适时的引导学生,从原子个数角度去观察就可以,学生自己观察发现分子式中C原子和H原子的数目之间的关系,从而就能推出烷烃的分子通式和同系物的概念;同分异构体的讲解中,学生也是自己书写丁烷的结构式,学员可以写出正丁烷和异丁烷的两种结构,然后老师就可以顺势讲解这一概念,学生通过自己书写就可以理解分子式不同,结构式不同的现象为同分异构现象。
高中化学《化学反应的能量变化》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教师提问】我们曾做过铝片与盐酸反应、氢氧化钡与氯化铵晶体反应的实验。在这两个实验当中,能量有哪些变化?为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化学反应当中,还有哪些化学反应伴随着能量变化?
【学生回答】燃烧、爆炸放热,还原氧化铁吸热,碳酸钙分解生成氧化钙和二氧化碳吸热。
【教师提问】化学反应必定伴有能量变化,为什么会有能量的变化呢?现在我们就来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环节二:新课教学
【PPT展示】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定义:在化学反应过程中_____________或____________的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
(2)符号:用____________表示。
(3)单位:一般采用____________。
(4)可直接测量,测量的仪器叫量热计。
(5)反应热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活动】化学反应过程中吸收或放出热量,通常叫做反应热,用△H表示,单位为kJ/mol。
【提出问题】阅读教材,找到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概念。
【学生回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大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转化为生成物放出能量,这就是放热反应;如果反应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小于生成物所具有的总能量,反应物就需要吸收能量才能转化为生成物,这就是吸热反应。
【教师介绍】对于吸热反应,由于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吸收能量,此时能量来自于环境,而使反应体系的能量升高。因此,规定吸热反应的△H为“+”。那么,请同学举一反三,说一说,我们该如何理解△H的“+”与“—”?
【师生总结】对于放热反应,由于反应后放出热量而使反应本身的能量降低,所以规定放热反应的△H为“-”;对于吸热反应,由于反应通过加热、光照等吸收了能量,而使反应本身的能量升高,所以规定吸热反应的△H为“+”。
【教师提问】我们如何用键能和物质的能量计算出反应热呢?
【学生讨论】反应热可以用反应物的键能减生成物的键能表示;也可以用生成物的能量减去反应物的能量表示。
【教师提问】请同学们根据上述反应H2(g)+Cl2(g)=2HCl(g),反应热测量的实验数据是184.6 kJ/mol,描述△H。
【学生回答】△H=—184.6 kJ/mol。
【教师提问】能否用画图的形式表示出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
【学生板演】学生画图,教师指导纠错。
环节三:巩固提高
列举生活中常见的放热反应与吸热反应。
环节四:小结作业
小结:师生总结本节所学知识。
作业: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想一想物质所具有的总能量越高物质的稳定性如何变化?为什么?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吸热反应和放热反应的类型?
【参考答案】
吸热反应:大多数化合反应、中和反应、金属与酸反应、燃烧反应。
放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盐的水解和弱电解质电离、Ba(OH)2·8H2O与NH4Cl反应、C和CO2、C和H2O(g)反应。
2.你认为化学学科常用的导入方法有哪些?本节课你是怎么导入的?为什么?
【参考答案】
温故知新导入法:通过引导学生回顾之前所学的知识,既巩固了旧知,又能恰当引入新知,起到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情境创设导入法:学习兴趣是学生上好一堂课的前提,而理科知识的学习对学生而言都避免不了有一丝枯燥乏味,如果在课堂之初通过语言或者多媒体创设问题情境,能极大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探索欲;
实验导入法: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上课之前如果通过神奇的实验现象,可以极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本节课我是以温故知新的方法进行导入的。因为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接触过大量的实验,而且学生在观察实验现象时很多时候都会观察是否放热,所以以学生熟知的现象导入有利于学生理解本节新课。
高中化学《热化学方程式》
一、考题回顾
二、考题解析
【教学过程】
环节一:课堂导入
【展示资料】阿基米德曾说过,给我一个足够长的杠杆,我可以撬动地球。而化学能量就是推动人类进步的“杠杆”!能量使人类脱离了“茹毛饮血”的野蛮,进入繁华多姿的文明。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是现代能量的主要来源之一。
【引出课题】研究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就显得极为重要。而化学反应用化学方程式来表示,那么用什么样的式子既能体现物质的转变又能体现能量的变化呢?接下来共同学习——热化学方程式。
环节二:新课教学
【提问回顾】常见的吸热反应与放热反应。
【学生回答】常见的放热反应:金属和水或酸反应、酸碱中和反应、燃烧反应、缓慢氧化反应如生锈;常见吸热反应:大多数分解反应、铵盐和碱反应、碳作还原剂的反应。
【教师讲授】我们可以用热化学方程式表示化学反应中放出或吸收的热量。用△H反应热表示反应放出或吸收的热量。负值表示在该条件下反应放热,正值表示在该条件下反应吸热。比如:热化学方程式:CaCO3(s)=CaO(s)+CO2(g) △H=178.2 kJ·mol-1表示1 mol CaCO3吸收178.2 kJ热量,完全分解生成1 mol CaO和1 mol CO2气体。
【提出问题】对比分析与之前所学化学反应方程式的不同点。
【小组讨论】各个物质都标明了状态;有反应热的体现;没有加气体符号。
【教师补充】虽然此反应的反应条件是高温,但是反应热与温度和压强等测定条件有关,与反应条件无关。所以书写时指明反应时的温度和压强,若是标准状态下,即温度为25 ℃(298.15 K)、气压为101 kPa时,可以不注明。并且热化学反应方程式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气体用“g”,液体用“l”,固体用“s”,溶液用“aq”。
【资料展示】在25 ℃、101 kPa条件下,
H2(g)+1/2O2(g)=H2O(g) △H=-241.9 kJ/mol (1)
H2(g)+1/2O2(g)=H2O(1) △H=-285.8 kJ/mol (2)
2H2(g)+O2(g)=2H2O(1) △H=-571.6 kJ/mol (3)
H2O(1)=H2(g)+1/2O2(g) △H=285.8 kJ/mol (4)
【教师提问】对比式(1)和(2),为什么产物都是1 mol H2O,而产生的热量却不同呢?
【学生回答】液态水变成气态水要吸收能量,因此两个式子的反应热也不一样。
【教师总结】反应物和产物的聚集状态不同,反应热△H不同。因此,必须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才能完整地体现出热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教师提问】对比式(2)和(3),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与反应热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化学计量数与反应热是相对应的,同一热化学方程式中化学计量数扩大或者缩小几倍,反应热同样扩大或缩小几倍。
【教师提问】热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与化学反应方程式中的计量数有什么不同点,其含义是什么?
【学生回答】热化学方程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可以是整数可以是分数,表示化学反应各物质的量的多少。
【教师提问】对比式(2)和式(4),分析正反应与逆反应的反应热有什么关系?
【学生回答】如果正反应是吸热那么逆反应是放热,其反应热与正反应的反应热数值相等,符号相反。
环节三:巩固提高
【提出问题】C、CO、CH4完全燃烧的热化学方程式可以分别表示为
C(s)+O2(g)=CO2(g) △H=-393.6 kJ·mol-1(1)
2CO(g)+O2(g)=2CO2(g) △H=-565.2 kJ·mol-1(2)
CH4(g)+2O2(g)=CO2(g)+2H2O(l) △H=-890.3 kJ·mol-1(3)
完全燃烧相等物质的量的上述物质,分析放出的热量的大小顺序。
【学生回答】将式子(1)化学计量数乘以2,都变成2 mol反应物完全进行反应,比较放出热量大小为:CH4>C>CO;或者将式子(2)、(3)化学计量数都除以2,都变成1 mol反应物完全,结果相同。
环节四:小结作业
总结:教师带领学生一起总结本节课热化学方程式的注意事项。
作业:预习下节课内容:思考化学反应总是伴有能量变化的原因
【板书设计】
【答辩题目解析】
1.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为什么可以是分数?
【参考答案】
热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化学式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代表的是各物质的物质的量,不代表分子数,故可以为分数。
2.你确定的本节课教学目标是什么?在课程中是如何体现的?
【参考答案】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已有知识水平,我确定本节课的三维目标分别是:1.知道放热反应、吸热反应及热化学方程式的概念,掌握热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及注意事项。2.通过交流讨论,提高学生的敢于质疑、积极思考、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3.通过举出工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热化学反应,激发自主性学习的兴趣。采用了小组讨论的方法讲授有关热化学方程式的正确书写需要注意的事项;并列举生产生活中的热化学反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点击加群:台州教师资格考试2群 341279967微信咨询:tzoffcnxb或tzoffcn222或tzoffcn666或tzoffcn777
台州中公教育微信公众号(每日推送招聘资讯):以下分别是台州|临海|温岭微信公众号:
台州微信公众号 | 临海微信公众号 | 温岭微信公众号 |
热门资讯
- 【教招】台州椒江教师招聘竞争比
- 【教招】台州黄岩教师招聘竞争比
- 【教招】台州玉环教师招聘竞争比
- 【教资】台州教师资格证笔试备考资料
- 【资料】普通话水平测试备考加油包
- 【课程】2022台州教师资格面试课程
- 【课程】2022年台州教师招聘考编培训课程
- 【备考】2022台师资格面试大礼包(13门学科)0.1元
- 【备考】2022浙江教师招聘-教基小三门资料领取,0.1元
-
微信公众号:中公台州教师
(ID:zgtzjs)
专注台州教师招聘资讯及备考资料推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