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良种济世 粮丰民安
台州中公教育·国家公务员考试提醒您关注国家公务员考试阅读资料【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良种济世 粮丰民安】
金风送爽,染黄了又一茬稻谷。“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学生、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栽培室主任李建武又想起了恩师:“老师,请您放心!经过实地考察,今年能实现您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愿望。”
杂交水稻双季亩产太行山深处的山西省平顺县西沟村,秋日午后蝉鸣依旧。国道旁的那块梯田地里,玉米又到了收获的季节。这一次,前来收获的不再是主人“申大姐”,她的外孙和村民接过了接力棒。
推动“男女同工同酬”,争取妇女权益
申纪兰1929年出生于山西省平顺县山南底村。嫁到西沟村后,她积极参加劳动。上世纪50年代,村里男女参加农社活动,申纪兰担任农社副社长。当时女劳力挣的工分是“老五分”,而男劳力能挣十分。她不服输,提出进行劳动比赛,男女同工同酬,男劳力“踩犁”“匀粪”,她也行,而且干得比男劳力还好。她的故事被报道出来,推动“男女同工同酬”写入宪法,申纪兰也成为争取妇女权益的“先锋”“劳模”,并连续十三届当选全国人大代表。
“不服输”“倔强”是申纪兰鲜明的性格标签。见过她的人,都对她的那双大手印象深刻。在她89岁高龄的时候,记者去采访申纪兰,她一把握住记者的手,提出要和记者掰手腕。那年秋天,她还能自己下地干活,村干部考虑她年事已高,提出帮她代收玉米,被她严词拒绝。
党和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永远排在前面
在申纪兰的心中,党和国家的利益、集体的利益永远排在自己前面。90年代,申纪兰带着村民搞集体经济,她带着村委班子成员一大早坐上班车,跑到临汾去考察。几个人看了一天,舍不得在外面吃一碗面。她说:“出来都是花大队的钱,这是集体的利益,我们舍不得花。”直到晚上,饥肠辘辘的他们回村之后才吃上饭。
艰苦朴素伴随着申纪兰终身。西沟村的妇女主任曾经和申纪兰一起出去开会,会议主办方为她安排了单间。但申纪兰坚持要住双人间,“你们办会也不容易,我一个人睡不了那么大的床。”她身边的工作人员张娟一直陪着她,也向记者分享过这样一个故事:“申主任每次出去开会,第二天都早早地起来,把被子叠得整整齐齐,说不要给酒店增加负担。”
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
在全国人大代表任上,申纪兰一直兢兢业业。“我是农民出身,当人大代表,就要代表人民,代表人民说话,代表人民办事。”引黄入晋、太旧高速、山西老工业基地改造、长治到北京的列车、飞机场的建设、太焦高铁等都是在她联合其他人大代表提议下而实现的。这些年,申纪兰提交的议案建议有上百个。
当年,“石头山石头沟,谁干都发愁”,她没有退缩,领着大伙硬是把石山变绿;后来,她领着大伙搞集体经济,先后引入并发展铝厂、核桃露企业等。最近几年,铝合金厂环保压力大,她带领村民转型发展,“跟着党的政策走。该关停的,坚决关停!”在她带动下,西沟村完成了“赛道转移”,红色旅游产业和大棚产业等加快发展。
在群众心中,申纪兰永远是那个好大姐。“村里谁家有个大病小痛的,申大姐知道了总会去帮忙联系医院。”老支书王根考记得,他之前要做手术,是申纪兰去医院探望的他。后来申纪兰最后一次住院,王根考和村支书郭雪岗去看望她,申纪兰在病床上详细问询村里的情况,对他们反复说:“要记住勤俭节约。能省一分是一分,攒多了就好办事!”
2020年6月28日凌晨,申纪兰在山西长治逝世,享年91岁。如今,西沟村三楼那把磨破的皮椅子,向一拨拨来客无声诉说着“申大姐”的故事。申纪兰对党忠诚、执着为民、甘于奉献、改革创新的精神,将永远回荡在太行山间。突破3000斤的心愿,是袁隆平在90岁生日时许下的。为了实现这个心愿,90岁高龄时,他还坚持在海南三亚的国家南繁科研育种基地开展科研。虽然袁老未能看到今年扩大双季稻亩产3000斤的示范成功,但是,在他身后,他一生挚爱的水稻事业后继有人,一批批农业科技工作者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
1949年,从小立志学农的袁隆平,如愿报考了农学第一志愿。毕业后,袁隆平来到湘西雪峰山麓的安江农校任教。1960年,一个寻常的课后,他在校外的早稻试验田里发现一棵“鹤立鸡群”的稻禾:一株足有10余穗,挑一穗数有籽粒200多粒,他如获至宝,收获时把这一株的籽粒全收了。第二年春天,他播下这些金灿灿的稻种,却发现抽穗时早的早、迟的迟,参差不齐,优异性状完全退化了。
“自花授粉作物没有杂交优势”,这是当时学界的普遍共识。真是这样吗?袁隆平冲破传统学术观点的束缚,义无反顾地选择攻关水稻杂交优势利用。从1964年开始,他带着学生,在稻田里从寻找天然雄性不育株入手,用“三系”法研究杂交水稻。他举着放大镜,一垄垄、一行行,终于在第十四天发现了第一株雄性不育株;此后,他带领助手用上千个水稻品种进行了3000多次试验。直到1970年才打开了杂交水稻研究突破口。1973年,中国籼型杂交水稻“三系”配套成功。
“人就像种子,要做一粒好种子”,这是袁隆平院士生前常说的一句话。他也用一生,为这句话写下了注脚。
“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
2019年,袁隆平获得“共和国勋章”。捧着沉甸甸的勋章,他觉得自己“不能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颁奖会后第二天,袁隆平匆匆赶回湖南。回去第一件事,还是下田去看他的水稻。
对袁隆平来说,下田就像一日三餐一样平常。为了缩短杂交水稻育种周期,几十年来,袁隆平师徒几人背着干粮,在云南、海南和广东等地辗转研究。
“袁老师常常对我们说,电脑里长不出水稻,书本里也长不出水稻,要种出好水稻必须得下田。”李建武说。如今,几代年轻的科学家已经逐渐接过种业振兴的担子,继续攻坚在一块块水稻试验田中。
“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
“风吹起稻浪,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成垛,谷子迎着阳光哔啵作响,水田泛出一片橙黄……”“走在田埂上,它同我一般高,我拉着我最亲爱的朋友,坐在稻穗下乘凉……”今年5月22日,袁隆平先生走了,带着他念念不忘的“梦”。
“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是袁隆平的一个梦想,他曾说:“全世界有一亿六千万公顷的稻田,如果其中有一半稻田是杂交稻,每公顷增产两吨算,可以增产一亿六千万吨粮食,能多养四到五亿人。中国的水稻将为人类的粮食安全作出贡献。”
现在,杂交水稻已经在亚洲、非洲、美洲的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金黄的稻谷,让无数人享受到了吃饱的幸福,看到了生活的希望。
“袁隆平院士为推进粮食安全、消除贫困、造福民生做出了杰出贡献!”联合国如此评价他。
相关推荐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首部农业绿色发展专项规划出台
2022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时政热点:司法行政跟党走 不忘初心为人民
原标题:对党忠诚 执着为民(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共和国勋章”获得者)
文章来源:http://politics.people.com.cn/n1/2021/0923/c1001-32233609.html
-
微信公众号:台州中公教育
(ID:tzoffcn)
专注台州招聘资讯及备考学习资料推送
-